踏尋先輩足跡 聆聽歷史回想
時間:2025-09-20 19:50:00 來源:i內江旅游,從來不止一種模樣。它可以是奔赴山川湖海,在美景與美食中放松心情、拍照打卡,拓寬眼界;也可以是踏足紅色地標,在舊時光的痕跡里沉下心來、回憶過往,接受精神的洗禮。在旅途里感受歷史溫度、讀懂家國情懷。
記者 龍朝陽:
國慶佳節(jié)將至,不少朋友已經開始規(guī)劃假期出行。對于那些想要在旅途中感受歷史底蘊和紅色精神的人來說,內江的紅色旅游景點一定是個不錯的選擇,那么今天我們將帶大家共同開啟,在內江的紅色之旅。
在市中區(qū)梅山公園,成片的綠意中,14米高的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碑靜靜矗立。作為我國唯一一座專門紀念筑路民工的紅色建筑,它凝固著新中國首條自行修建鐵路的崢嶸歲月,珍藏著十余萬軍民的奮斗史詩,訴說著川渝人民的堅韌與奉獻。
2024年,以成渝鐵路建設為背景的電視劇《一路向前》開播,取景地成渝鐵路筑路民工紀念碑、紀念堂,吸引了不少游客循跡打卡,為讓成渝鐵路建設的故事更具感染力,目前,紀念堂的展陳環(huán)境正在提升改造中。
記者 龍朝陽:
“手無寸鐵兵百萬,力舉千鈞紙一張”,在我身后的就是中國新聞事業(yè)先驅者范長江先生的故居,在那個風雨如晦的年代,長江先生深入西北、追蹤長征,用一篇篇報道傳遞真相、凝聚人心,讓更多人看到了民族救亡的希望。國慶長假,不妨帶著家人孩子來范長江故居,在回望中讀懂家國情懷,讓這個假期更有“分量”!
位于東興區(qū)田家鎮(zhèn)的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(qū),以故居為核心設三大展區(qū)。113年歷史的川南三合院還原其少年時光,“半卷報紙”造型的陳列館展陳80余件文物,長江大課堂記錄新聞獎發(fā)展。園區(qū)升級后新增書屋、民宿,整個園區(qū)累計接待超600萬游客。
作為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、國防教育基地,園區(qū)意義非凡。黨員干部在此學家風、守初心;青少年在此悟擔當、樹理想;游客在田園風光中感佩“平凡中的偉大”。如今,漫步園區(qū),可賞田園美景、讀懂范長江初心,讓紅色精神代代相傳。
記者 龍朝陽:
在隆昌市金鵝街道山川社區(qū),有著一座國營山川機械廠,它曾在“三線”建設的浪潮中扛起重任,如今雖褪去生產的喧囂,卻留存著那段奮斗歲月的印記。接下來,就讓我們走進這里,解鎖它的光輝過往。
隆昌山川三線建設陳列館,藏著國營山川機械廠的記憶。1965年,工廠扎根于此,曾生產軍用彈殼,改革開放后轉型造自行車,如今已成現(xiàn)代化企業(yè)。館內購菜證、老工具等物件,串聯(lián)起三線建設者舍家奉獻的奮斗史。
隆昌市金鵝街道山川社區(qū)黨委書記 張橋:
“山川三線建設陳列館”建設初衷,是為了傳承永不褪色的“三線”精神,激勵新一代中華兒女秉承初心,續(xù)寫輝煌,希望大家有空多到山川來看一看,了解老一輩“舍小家為大家”的偉大愛國情懷,感受他們埋頭苦干、艱苦奮斗的無私奉獻精神。
如今,60年時光匆匆而過,那些生銹的舊工具、珍貴的文獻資料,仿佛又將我們帶回了當年熱火朝天的建設現(xiàn)場。在這里,你不僅能讀懂一段歷史,更能收獲一份直抵心靈的精神力量。
記者 龍朝陽:
百年風雨,紅色印記仍在,今天我們來到了資中縣重龍鎮(zhèn),探訪中共資中黨組織誕生地,李家花園。
初見李家花園,其“混搭美學”令人驚艷。600平方米占地、2000平方米建筑面積、30余間房屋,主樓前半部分為西式設計,三門并列、八扇歐式門窗,底層弧形風壁實用大氣;后半部分盡顯中式韻味,木質榫卯銜接緊實。院內四合院壩開闊,老井、防火池盡顯生活智慧,二樓長走廊兼顧美觀與舒適度,安全細節(jié)也暗藏巧思。作為資中少見的近代代表性建筑,它承載著當?shù)亟洕幕睒s發(fā)展的記憶。
據(jù)了解,宅邸主人李繼堯是清末資州“新潮人物”,1911年辛亥革命資州起義時,身為城防軍統(tǒng)帶的他,為保護百姓獻出生命,其“向外接納新思想、向內堅守故土與責任”的“雙重視野”,為李家花園烙下“家國情懷”的底色。1928年,中共資中特別支部在此秘密成立,李家花園成為開展秘密工作的理想場所。而后,這里成為特支聯(lián)絡點,留下了黨員們秘密活動的痕跡。
李家花園的變遷,映照著資中從清末維新、紅色革命到當代發(fā)展的脈絡。它以中西合璧的磚瓦訴說文化碰撞,用隱蔽角落記錄革命艱辛,憑建筑細節(jié)留存生活溫度,是資中這片土地精神脈絡的珍貴見證。
記者 龍朝陽:
提到紅色旅游,除了緬懷歷史,更重要的是傳承那份永不褪色的精神力量。那么今天,我們要帶大家走進的是位于威遠縣新場鎮(zhèn)的紅村石油大會戰(zhàn)遺址,一處能讓你沉浸式感受“奮斗與信仰”的紅色地標。
威遠縣新場鎮(zhèn)曹家山間,紅村石油大會戰(zhàn)遺址記錄著上世紀60年代石油會戰(zhàn)的熱血,見證著新中國能源史上的奮斗史詩。走進“紅村石油會戰(zhàn)指揮部舊址”,廣場上的浮雕以凝重筆觸鐫刻歷史,景觀墻旁的標語如戰(zhàn)鼓擂動,揭開威遠氣田的神秘面紗。復原的大禮堂、通信檔案館,以及展板和老物件,讓人觸摸到會戰(zhàn)時期“有條件要上,沒有條件創(chuàng)造條件也要上”的奮斗脈搏。
威遠氣田的發(fā)現(xiàn),引起了黨中央、國務院領導的極大關注。1965年11月至1966年4月,鄧小平、彭真等先后到紅村視察。在眾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下,紅村石油會戰(zhàn)取得重大成果。1967年,威遠氣田探明儲量超400億立方米,成為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整裝氣田。此后,威遠建成國內第一條長輸天然氣管道,緩解了四川能源緊張狀態(tài),有力支持了西南三線建設,為四川經濟發(fā)展和國防建設提供重要支撐。
1999年,溫家寶同志親臨威遠視察,進一步彰顯了紅村的重要地位。如今,經過留舊改造的紅村石油會戰(zhàn)舊址,已成為省級紅色教育示范基地,四川石油會戰(zhàn)60周年紀念特展在此舉行。這里還打造了“紅色 + 生態(tài)”研學路線,吸引無數(shù)游客前來。當歷史的煙云散去,紅村的故事仍在續(xù)寫,它不僅致敬過去,更邀約未來,激勵后人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走好新時代的奮斗路。
記者: | 龍朝陽 鐘欣航 代勇 黃正華 |
編輯: | 張寒 |
責編: | 王雨 |
